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粮奇迹是如何铸就的?


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,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。


70年间,中国用占世界9%的耕地,养活了世界近20%的人口。


缔造了一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。


那么,这个奇迹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

专题片《中国粮的奇迹》为我们揭晓了这背后的秘密。



《中国粮的奇迹》共4集,每集30分钟,分别为《活力土地》《科技之力》《丰盈餐桌》《品质未来》。全片讲述真实百姓故事,追踪记录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现场,解读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战略意义。


第一集:活力土地


北大荒拓荒、改造盐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,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权分置改革,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大生产格局,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,一项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接续出台,不断释放土地增产潜力,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,这既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光辉成果,也是亿万中国农民辛勤劳动的伟大成就。


01“中国碗”装满“中国粮”

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惊叹,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、发展之基更深厚、社会之基更稳定。谷物基本自给,口粮绝对安全,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,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。



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158亿斤,连续7年稳定在1.2万亿斤以上。今年,又是一个丰收年,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.3万亿斤以上。这样的奇迹让世界瞩目,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。


02“北大荒”变身“北大仓”


70年前,解决五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是新中国的头等大事。国家把目光聚焦到这块中国最大的黑土地,开始大规模开垦北大荒。


全国数十万转业官兵、知识青年、科技人员,充满激情来到这片黑土地上。



战天斗地,百折不挠。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、开拓进取,用汗水和鲜血写下辉煌史诗,在黑土地上刻下了一座历史丰碑。


如今,北大荒拥有耕地4300万亩,一年粮食总产稳定在400亿斤以上,这里每年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5000万中国人。


03盐碱地变身“渤海粮仓”


在山东滨海,因为海水倒灌,5000亩盐碱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为地下咸水提供了畅通无阻的上升通道,如何改造一直是个难题。这只是环渤海地区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中的一角。
2013年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”启动。它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。


曾经低产缺粮的黄淮海平原,如今已经成功改造了3000多万亩盐碱地,成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。




第二集:活力土地


如今,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了69%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运算、农业智能化,一个个颠覆性技术正在为农业的生产方式带来改变,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,70年来,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,这田间耕种巨变的背后,是农业科技的深刻变革,是中国智慧不断创造中国粮的生产奇迹。

01中国农业档案:43.5万份芯片


清早,张凯和陈四胜要把一批小麦种子,放进走廊尽头的国家作物种质库。工作人员需要穿上特制加厚的防寒服,才能进入库的“心脏”。



种质库很像一个巨型冰箱,始终维持在零下18℃。低温之下,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,种子可以保存五十年以上。

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,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,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。放眼世界,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,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。


02古老职业新模样:中国麦客


盛夏七月,内蒙古巴彦淖尔开镰节,拉开了河套麦收的序幕。一场麦收大战即将拉开,来自河南、河北、甘肃的农机队伍不断从各路集结。


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亩。



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,从黄淮平原到华北平原,再到黄土高原,收割机大军随着小麦的渐次成熟迁徙。这一持续了二十三年的大规模自发性行动,是中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。



03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做

北京的写字楼里,几个年轻人正在跟900多公里外的一场暴风雨抢时间,远程遥控吉林农田,一次计划外的秋收。



卫星云图上出现了台风云团,会直接影响吉林松原长岭县的苜蓿种植地,那里有几千亩苜蓿还没收获。北京的张弓在信息平台上,向吉林的李文举发出了降雨预警。

李文举接到预警时,长岭的天气看起来依然晴好,但他相信张弓他们的判断,原计划在第二天才进行的收获,被他紧急改为当天夜里。


实时的云团动态,前后三小时的预判,一切都在精准的大数据计算之下。



045G放牛,农业工厂化


班玛初一家,有三百多头牦牛,每天需要有人在草原上看管。


2018年,中国开启12个省份的5G应用测试,四川阿坝就在其中。几十年前,这片偏远的高原连电话都打不通,但现在却可以利用5G技术放牛。




第三集:丰盈餐桌

今天的中国,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,也是世界最大的肉类、水产品、禽蛋、蔬菜和水果生产国。


农历十月,国庆村入冬的标志,是从餐桌上一种独特的味道开始的。在手工切匀的猪肉条上,撒上调料,涂卫霞做起了自己的拿手菜,四川腊肠。

腌制、明火熏制、通风,每道工序涂卫霞都要亲力亲为。今年,涂卫霞已经买了12头猪,这些猪肉可以在涂卫霞手里,变化成13种腊味。
 今天,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,一年要吃掉七亿头猪,这意味着全球一半的猪,是中国人消费的。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。 丰富的肉铺子前所未有地满足着人们的味蕾。


第四集:品质未来


从“高产丰产”“高质高效”迈进,这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,更是近14亿人民吃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的美好追求。


内蒙古,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%以上。这样圆形的马铃薯地,在内蒙古至少有4000个。



汤可攀,中化农业项目负责人,为了让种植大户享受到“保姆式”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,过去一年,汤可攀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地块。

这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,是汤可攀他们去年刚刚建成的,专门为周边100公里内的种植大户提供施肥、打药、作业等各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。

服务中心内,农艺师正在通过卫星遥感图显示出的地块颜色差异,判断作物长势。10分钟后,农艺师到达了遥感图显示的地点。采集土样、叶柄,拿回去分析,可以准确知道这片马铃薯地得病的原因。    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,让种植、施肥、收获每个环节变得越发精确。



来源丨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网、央视网、央视财经、中华粮网编辑丨农财君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
新时代 新种业   
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


可能你还想了解  

KNOW MORE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