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粮奇迹是如何铸就的?
当初5亿多人吃不饱,到现在近14亿人吃得好。
70年间,中国用占世界9%的耕地,养活了世界近20%的人口。
缔造了一个让世界惊叹的奇迹。
那么,这个奇迹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专题片《中国粮的奇迹》为我们揭晓了这背后的秘密。
《中国粮的奇迹》共4集,每集30分钟,分别为《活力土地》《科技之力》《丰盈餐桌》《品质未来》。全片讲述真实百姓故事,追踪记录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现场,解读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的战略意义。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之路令世界惊叹,共和国粮食之基更牢靠、发展之基更深厚、社会之基更稳定。谷物基本自给,口粮绝对安全,中国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,粮食供给由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。
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3158亿斤,连续7年稳定在1.2万亿斤以上。今年,又是一个丰收年,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.3万亿斤以上。这样的奇迹让世界瞩目,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。
2013年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“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”启动。它计划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进行改造。
第二集:活力土地
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关键性战略资源,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,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。放眼世界,每个农业强国都需要拥有强大的种质库,才能在全球站稳脚跟。
盛夏七月,内蒙古巴彦淖尔开镰节,拉开了河套麦收的序幕。一场麦收大战即将拉开,来自河南、河北、甘肃的农机队伍不断从各路集结。
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至少可以收割100亩。
每年全国都有30多万台收割机参与跨区作业,从黄淮平原到华北平原,再到黄土高原,收割机大军随着小麦的渐次成熟迁徙。这一持续了二十三年的大规模自发性行动,是中国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。
北京的写字楼里,几个年轻人正在跟900多公里外的一场暴风雨抢时间,远程遥控吉林农田,一次计划外的秋收。
卫星云图上出现了台风云团,会直接影响吉林松原长岭县的苜蓿种植地,那里有几千亩苜蓿还没收获。北京的张弓在信息平台上,向吉林的李文举发出了降雨预警。
李文举接到预警时,长岭的天气看起来依然晴好,但他相信张弓他们的判断,原计划在第二天才进行的收获,被他紧急改为当天夜里。
实时的云团动态,前后三小时的预判,一切都在精准的大数据计算之下。
045G放牛,农业工厂化
班玛初一家,有三百多头牦牛,每天需要有人在草原上看管。
2018年,中国开启12个省份的5G应用测试,四川阿坝就在其中。几十年前,这片偏远的高原连电话都打不通,但现在却可以利用5G技术放牛。
今天的中国,不仅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,也是世界最大的肉类、水产品、禽蛋、蔬菜和水果生产国。
腌制、明火熏制、通风,每道工序涂卫霞都要亲力亲为。今年,涂卫霞已经买了12头猪,这些猪肉可以在涂卫霞手里,变化成13种腊味。
从“高产丰产”向“高质高效”迈进,这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,更是近14亿人民吃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的美好追求。
内蒙古,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%以上。这样圆形的马铃薯地,在内蒙古至少有4000个。
这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,是汤可攀他们去年刚刚建成的,专门为周边100公里内的种植大户提供施肥、打药、作业等各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。
服务中心内,农艺师正在通过卫星遥感图显示出的地块颜色差异,判断作物长势。10分钟后,农艺师到达了遥感图显示的地点。采集土样、叶柄,拿回去分析,可以准确知道这片马铃薯地得病的原因。 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,让种植、施肥、收获每个环节变得越发精确。
新时代 新种业
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
可能你还想了解
KNOW MORE